教育部公布违规办学行为“通知”折射出的“反内卷”信号
更新时间:2025-04-13
08:15 浏览量:6


全文长 2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通知指出,“河北、江苏、河南等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即学校也实行周六日双休)以及教育部有关要求,下大力气治理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问题,立场鲜明,态度坚决,举措有力,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三地的一些做法当做典型事例,供各地参考。

从这份通知来看,我们能看到国家对于中小学以及高中实行双休政策的决心。大家不禁好奇,为什么持续了那么多年的高压内卷模式,忽然就挂倒挡了?之前之所以疯狂内卷一路走到现在,是因为:决策部门想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真正的“人才”。把真正在学习上有天赋的人筛选出来,然后继续投入教育资源。这些有天赋的人上限较高,被培养过后,很有可能诞生一个又一个推动科技进步的天才。可结果呢?是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培养了出来。但同时也出来了很多其实没那么优秀,只是靠着疯狂刷题、勤奋努力卷出来的学生。他们拿到了很高的分数,获得了相应的学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创新”优势,最终导致学历快速贬值。然后就造成了一种结果:这些卷出来的学生,难就业,难以从事跟学历匹配的工作。如果让他们从事体力相关的工作,那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意义又在哪里?还有就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衡水模式”的确能够逆天改命,但也有可能要了孩子的命。

对于这种情况,决策部门决定从高中开始筛选,实行双休制度。那些本就有天赋或者自驱力强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能够过双休就是天大的好事。他们在学校刷卷子本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家学习就不一样了,会做的题不用重复刷第二遍,只要查漏补缺就可以了。空闲时间,可以博览群书,也可以放松心情。大大提高了大脑的运转效率。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减轻学生负担,还能够实现提前分流。所以,“减负”政策是必然结果。

虽然这些举措既符合为学生减负的政策大方向,也符合青春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健康需求,但是相关话题还是引发了热议。在“问政湖南”平台的微调查中,超10万名家长支持“减负从还学生周末开始”,但也有7.4万余名家长认为高中双休会导致“课程学不完,压缩高三复习时间”。类似的讨论也存在于其他地方,比如有的杭州家长就觉得“只让我们的孩子双休不公平”。在剧场效应中,一个人站起来,其他人视线受阻,也不得不站起来甚至站在椅子上。这样的“剧场效应”,在家长群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多数家长一边反对负担,一边又反对减负。他们担心在自家孩子“坐下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在偷偷“站起来”。

实际上,教育减负从来都不是减轻学生负担这么简单,如何缓解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也十分重要,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破局。加强管理。一些家长之所以对“高中双休”持反对意见,主要是担心学校有没有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从而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制造新的教育不公。以此来看,要想使“高中双休”落到实处,就必须“一碗水端平”,以更加全面的监管体系和更加严厉的问责机制,消除各类违规抢跑的操作空间,减轻公众的教育公平焦虑。要知道,如果执行不彻底,难免会导致彻底不执行。提高质量。为学生减负,并不等于学校不再关心学习情况。与此相反,这对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服务为前提。对于学校来说,既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的习惯,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毕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更新观念。对于家长来说,首先应该认识到,包括“高中双休”在内的减负措施,其根本用意在于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对于家长而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创造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自我成长——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产物,家长与其对孩子苦苦相逼,不如反求诸己。深化改革。教育不是零和博弈的生存游戏,由学生减负引发的各种争议,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只有深入改革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为学校减压、为老师减负,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目前,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随着新教育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完善,相信公众的教育焦虑将得到极大缓解。当然,这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时一地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双减”到“双休”,有助于让学生喘息,给家长松绑,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义,但仍需厘清家校权责边界,重塑有效沟通机制,推动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使家校关系回归正轨。

高中双休从最早提出到现在大概有一个多月了,落地效果如何?
大部分学校都开始实行双休,发出了“反内卷”的信号。恢复双休只是一个开始,目前多个省份已经提出,准备取消高中早晚自习,保障学生正常作息。

图源:网络
当然,始于双休,却又不止于双休,反内卷也并不是目的。对于当下严重的内卷风气、学历焦虑和优绩主义,都让大家头脑里的弦绷得太紧。内卷的时代,高中生们受到前所未有、越发加重的优绩主义压迫,长期压抑下心理问题频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做题机器,而是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改革的目标,更多的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学自己学的,做自己想做的,不必因为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而焦虑。也能让更多的人在累了的时候想休息就休息,不必因为没有学习而感到“浪费”。只有学生、老师、家长都从时间焦虑和内卷思维中解放出来,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当然,双休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但从目的本身出发,它是利好学生长期发展的。周末虽然不长,但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去看喜欢的电影、动画片,和家人一起去一个地方露营、旅行,或者只是睡一个懒觉。那些被归还的周末不是时间的空白,也不是光阴的虚度,而是让麦苗拔节的生长期。只有在这些闲暇而自由的时光里,孩子的自我才能真正生长出来,成为有主体性的个体。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