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首都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博物院丨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掌心里的歌舞剧场

更新时间:2025-04-10 17:09  浏览量:5

2021年初

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全网

这个节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

河南博物院的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空灵动听的琵琶乐曲、灵动曼妙的舞姿

浓缩成一座小小的歌舞剧场

将一幅隋唐宫廷夜宴图徐徐铺开

看,一场精彩的歌舞秀正在演出

哪里传来的悠悠曲调?

原来是这些隋代的女子正在演出

1959年

河南安阳的张盛墓

出土了13件隋代乐舞俑

其中乐俑8件,白陶胎,绘彩,模制

她们乐俑姿态各异,形象生动

踞坐演奏,长裙铺地

除一人外,其余7人分别手持

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排箫、横笛、钹、筚篥

演奏造型惟妙惟肖

共同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宴乐演出场面

张盛墓出土弹曲项琵琶女乐俑

这些乐俑的发式和服饰大体相同

黑发朱唇,脑后插梳

服饰华美艳丽,上身穿窄袖衣

同色条纹高腰束胸,长裙高系于胸前打结

锦带下垂而飘逸,肩披帔帛

乐俑出土时

其衣裙有绿、褐、红、黄诸色

异常艳丽

张盛墓出土弹箜篌女乐俑

这些乐俑高17至19厘米

身量小巧,看起来甚至像是可以坐在掌心的玩偶

但就是这些“mini版”的乐师

不仅为《唐宫夜宴》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更让观众透过她们的演出

一窥隋唐宫廷乐舞的繁华盛景

歌舞升平,宫廷中的乐俑“天团”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由乐俑、舞俑组成的“歌舞天团”

可是王公贵族宴席上的常客

大概是太过留恋人间的“靡靡之音”

以乐俑、舞俑随葬

在隋唐贵族中更是风靡一时

这组青釉伎乐俑是隋代文物

共9件,高21-21.5厘米,底径7-7.5厘米

现藏安阳博物馆

7位乐俑持排箫、箜篌、箫、笙、笛、钹等乐器奏乐

两位舞俑嘴角微扬,神情自然

好似随着节拍翩翩起舞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综合国力强盛,音乐文化繁荣灿烂

以歌舞伎乐为代表的唐代音乐

是先秦以来歌舞伎乐发展的最高峰

这件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

北窑湾唐墓出土绘彩伎乐俑

向世人展示了唐朝时期歌舞升平的宴会场面

该组乐俑共7件

其中女乐俑6件、舞俑1件

俑高13-17厘米

底板长36.1厘米、宽11.6厘米

吹笙、唱歌、吹箫、弹琵琶、打竹板

还有舞俑扭腰摆臂,翩翩起舞

如此配置齐全,分工明确

好像误入了千年前的盛大宴席

见证了一场古代的小型“演唱会”

划分明确的“坐部伎”和“立部伎”

隋唐时期为中国历史上

音乐、舞蹈艺术集大成时期

唐代舞蹈的发达繁荣不仅体现在乐舞节目的丰富上

还体现在对乐舞的编排、整理方面

唐代宫廷按乐舞节目的水准高低、按演出形制

划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张盛墓出土弹五弦女乐俑

唐代白居易在《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中写道

“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坐部伎”的演奏者坐于堂上

一般3-12人,规模较小,等级比立部伎高

同时,技巧难度也较高

多使用丝竹乐伴奏,情绪优雅,音乐细腻

“立部伎”的表演姿势为站立

表演人数较多,一般为64-180人

多使用锣鼓等打击乐伴奏

情绪热烈,气势磅礴

无论是“坐部伎”还是“立部伎”

它们的演出内容大多歌颂皇帝的武功与文德

但胜在技艺精湛,繁盛一时

可惜安史之乱后,艺人流散,

“坐部伎”与“立部伎”渐趋衰亡

张盛墓出土吹排箫女乐俑

由于历史文献的散失或记载的模糊

大多学者都认为

“坐部伎”与“立部伎”至迟产生于唐代

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至少证明了

唐代坐部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而是从隋代发展而来的

下次当你走进博物馆

不妨在这些乐俑前驻足片刻

或许能听见穿越时空的琵琶语

正轻轻拨动隋唐的余韵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