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戏剧创作的新发展
更新时间:2025-04-07 09:11 浏览量:9
“文化润疆”为新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注入新的巨大活力。同时,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新疆戏剧创作借助数字技术辅助设计为观众呈现更为精彩的视觉演绎效果,传统舞美设计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大量创新,为进一步创新新疆文艺作品形式、讲好新疆故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式。
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做好“文化润疆”“旅游兴疆”大文章》,强调“三个着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一是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用好公共文化阵地的意见,通过中华文化的推广普及,让各族群众“看得见”“听得到”“参与得了”。二是着力打造一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精品。研究制定关于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打造文艺精品力作的意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三是着力加强文物保护、研究、运用机制,由此唤起创作者对于历史典籍、历史文物、新疆本土民族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热情,积极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戏剧文本,体现出当下社会历史语境对新疆传统历史符号的内蕴与形式的符号“活化”。
舞剧《张骞》、京剧《班超》、戏曲《西域汉关》、歌舞剧《解忧公主》等新疆戏剧作品,均取材于古代历史典籍中的人物和故事,巧妙地赋予了历史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不仅在舞台上让观众深入了解新疆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承,更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传递深厚的家国情怀。如歌舞剧《解忧公主》“教纺织”歌舞片段,身着汉朝曲裾深衣和乌孙国异域服饰的演员,共同牵引着交织布满舞台空间的五彩丝带作舞,讲述解忧公主抵达西域后教乌孙百姓纺织的情景。舞剧《张骞》中“节杖”随情节发展派生了意指功能,形成丰富的内涵所指。《张骞》通过《授节》《守节》《传节》《使节》四幕,演绎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展现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场景,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弘扬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的中华文化。在开篇的《授节》中,汉武帝亲自授予张骞节杖,让其西行应对匈奴侵扰,节杖承载着深厚的“忠”与“节”的符号内涵。张骞在全剧始终紧握节杖,将其视为生命,把其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深重的道义当作内心的灯塔,最终成功开辟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途。在《传节》《使节》两幕中,张骞在夏马国用中原的医术针灸,治好了缠绵病榻已久的小王子。在随后夏马国出于感激为张骞展现的舞段中,小王子亲持张骞传递来的节杖作舞,形象表达了夏马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历史文物是实证文明存续的实体性文化符号,戏剧创作不仅通过再现其在历史场景中实用物的意义,而且围绕文物符号信息展开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进,为文物符号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含义。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珍贵发现,作为符号元素被植入了舞剧《五星出东方》中。织锦采用五重平纹织锦这一复杂罕见的汉代蜀锦特有织法,不仅展现了汉王朝时期丝绸织造技艺的成熟,更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互动的有力证明。
在以影像文化为主导的时代,视觉元素的广泛扩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因此,提升新疆戏剧创作中文化符号所呈现的视觉效果,通过视觉演绎手段强化新疆本土文化符号的构建,成为实施“文化润疆”工作中的关键途径。戏剧作品中的舞台视觉呈现,作为服务于演员戏剧动作从而塑造戏剧整体的重要元素,一方面拓宽新数字写实风格,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进传统舞美设计的创新演绎,使观者在观剧过程中更迅速沉浸在戏剧的精神世界中。
数字写实风格下的舞美设计。与以往舞台设计整体的写意风格不同,在一些新的戏剧创作作品中,一系列拟真的舞台视觉设计成为实景搭台很好的替代手段,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对新疆本土文化景观的沉浸式体验。这是数字时代给予舞美设计的时代红利和新途径。如音乐剧《蝶恋天山》,整个舞台应用均为电脑制作的虚拟场景,在视觉上通过远近、大小场景的切换,以不同时空的情境衬托舞乐内容,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创新舞台装置在舞美视觉上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舞美装置设计已不能满足创新需求。舞剧《张骞》中,张骞及其率领的和平使团肩负着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使命,一路向西坚定前行,演员最引人注目的舞台形象也正是这种不断前行的动态。为了紧密配合演员的舞台表演动态,真实再现张骞在不同情境下远行的艰辛历程,在舞台中央安装了一台尺寸为7米长和2米宽的跑步机。这台机械装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360度的旋转能力,能够创造出一种环形幕效果,以此拓展舞台的空间感,又以最小体量的舞台空间,用演员肢体语言展示各种攀爬跨步姿势,逼真模拟张骞横跨苍茫大漠、翻越巍峨雪山、悬崖峭壁求生的种种惊险场景,以一个跑步机舞台装置作为全剧道具符号贯穿全剧始终,创设立体多维的表演空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这在传统舞美设计中是不多见的。
“文化润疆”工作的深入展开给新疆戏剧的创作发展指明了方向。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挖掘新疆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主旋律印记和先进文化等内容,一系列承载着新疆深厚历史底蕴、认同价值,代表地域民族文化的新疆本土文化、传承互助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文化符号在创作中被不断挖掘。这为新疆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取材空间,通过新技术手段服务戏剧舞台设计,赋新新疆本土戏剧文化符号,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新视野。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