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首都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以“抢救性记录”传承湖湘戏剧文脉 湖南剧作家经典剧目创作口述工程启动

更新时间:2025-04-03 23:02  浏览量:3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4月2日,“湖南剧作家经典剧目创作口述回顾记录与研究工程”项目启动会在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举行。省文旅厅、省戏剧家协会、省艺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及戏剧家代表参会,共商湖湘戏剧传承发展大计。

扎根乡土,湖南戏剧“新新”向荣

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鸿彪表示,湖南戏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以独特视角反映人民生活与社会变迁。从传统戏曲到话剧、歌剧,从历史题材到现实创作,剧作家始终紧握时代脉搏。

据梳理,1979年至今,湖南共有《八品官》《曹操与杨修》《深宫欲海》等7部剧作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罗大将军》等8部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奖。1980年代,“湘军入沪”现象引发关注,6部湘籍剧作登陆上海舞台;《剧本》月刊发表的湖南剧作数量一度居全国之首。

1994年,话剧《水下村庄》(编剧:陈健秋)、戏曲《甲申祭》(编剧:刘和平)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接着,昆剧《偶人记》(编剧:陈健秋)、湘剧《马陵道》(编剧:陈健秋)、花鼓戏《乡里警察》(编剧:冯之)、花鼓戏《乡长本姓赵》(编剧:甘征文)、剧本《万年牌》(编剧:陈义平、陈健)、花鼓戏《走进阳光》(编剧:彭铁森)相继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谷雨戏剧文学社”更成湖南戏剧创作标杆。1985年成立后,其成员在《剧本》月刊发表11部作品,13部大型剧作获省级以上奖项,“团结进取、和谐创作”的“谷雨精神”广受赞誉。

登高逐新,湖湘戏剧的独异美学

进入新时代,湖南戏剧持续突破。2019年,花鼓戏《桃花烟雨》以湘西扶贫故事为蓝本,斩获第23届曹禺剧本奖;2021年,吴傲君编剧的《蔡坤山耕田》再获此殊荣。专家评价其“继承传统喜剧美学,开辟‘歌颂喜剧’新领域”。

湖南剧作家之所以取得累累硕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生活中走出来”,而不仅仅是深入和体验的结果。因此,他们对生活始终充满着热情,充满着一种亲切感。有专家以“鬼气”二字概括了湖南戏剧文学的美学意蕴,它的内涵是诡谲、幽默、洒脱。有专家指出,湖南的戏剧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省市戏剧的韵味,即浓郁的喜剧色彩,但在完整的体验之后使人获得一种悲凉的感受;湖南很多作品的外表是一种戏谑,而骨子里显露出一种真诚。

诡谲、幽默、洒脱的“鬼气”风格,戏谑外表下蕴含深沉悲凉,彰显楚文化积淀与民间智慧。湖南戏剧的这些美学特征,也许是楚文化的孕育积淀,也许是来自农民的幽默,形成了独特戏剧文学路径,让湖南戏剧创作脱颖而出。

同时,湖南戏剧家有着很好的合作传统,正如北京专家感叹:“湖南为何能涌现一群优秀剧作家?‘谷雨精神’中的‘实、帮、拼、爱、攀’或许正是答案。”

抢救记忆,传承戏剧湘军灵魂

“剧本是戏剧的灵魂,剧作家则是‘戏剧湘军’的核心力量。”湖南省文旅厅副厅长周志勇表示,此次工程通过口述记录、文献整理、影像留存等方式,系统梳理老一辈剧作家的创作智慧,为后人提供鲜活范本。

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邹清华表示,通过实施这个项目,对经典剧目创作过程进行记录与研究,能够将老一辈剧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智慧和文化传承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避免因时间的推移而导致流失,为后人学习和传承提供依据,这是保护和传承湖南戏剧历史文脉的开创之举。它将深化对湖南剧作家的创作研究,挖掘湖南经典舞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标杆与示范价值,推动湖南戏剧编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精品力作的不断出现,推动湖湘舞台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当日,湖南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专家吴傲君、盛和煜、邹世毅、陈义平、冯之、毛剑锋、孙文辉、王密根等参会,共同探讨湖南戏剧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