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 《沙尘暴》打破悬疑性别套路 白夜剧场让“她们”血肉丰长
更新时间:2025-04-03 18:11 浏览量:3
一桩八年前的旧案,一段解不开的心结,一群被困在小镇的人……2025年的悬疑剧市场刮起了一阵《沙尘暴》。
3月28日,优酷白夜剧场上新,悬疑刑侦剧《沙尘暴》开播。这是白夜剧场播出的第八部作品,也是2025年剧场的开年之作。去年白夜剧场的亮眼表现让人记忆犹新,今年的《沙尘暴》亦保持住了“白夜质感”,不仅在多平台拿到好评,更是一举攻占虎扑老哥们的心,拿到虎扑9.8分的高评分。
在类型剧竞争激烈的当下,白夜剧场能够保持“部部精品”的稳定成绩实属不易,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就像悬疑剧反转不断让观众猜不透故事未来的走向一样,白夜剧场作为悬疑第一厂牌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与升级之中,而《沙尘暴》就是这种自我迭代变化的具象体现。
关注悬疑中的“她”
站在整个白夜剧场的作品序列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它呈现出“黄金制作班底+独特风格叙事”的特点,这种特质在《沙尘暴》中得到了延续。
先看制作班底,谭嘉言执导,赵冬苓编剧,高群书监制,段奕宏、王锵、张佳宁、张瑶领衔主演,是当之无愧的“黄金阵容”。有观众调侃“有了这几个人,随便演点什么都好看。”虽是玩笑却也真实,这样的黄金阵容即使按照常规叙事模式来做一部悬疑剧,也会很好看,但白夜剧场还是选择了“上强度”。
从《微暗之火》的诗性悬疑到《边水往事》的异域冒险,可以说白夜剧场每一部作品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表达,而这一次的《沙尘暴》中印象最深的,除了八年追凶的跌宕与小镇狼人杀的吊诡之外,还有那些有血有肉的、性格丰满真实的女性角色,即悬疑中的“她”。
女性角色在悬疑类型剧中,往往作为镶边的配角出现,而《沙尘暴》不仅关注到了悬疑中的“她表达”,而且设置了不同立场的几组女性角色,去进一步丰富在悬疑类型中的“她”。
年轻的女警罗英玮无疑是《沙尘暴》的诸多女性角色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与此前悬疑中镶边或者打辅助的女性角色不同,她是实打实与陈江河携手勘破旧案的关键角色,两人一动一静,形成了绝佳互补。
更重要的是,在剧中并没有去强调“小罗是个女警察”这一点,陈江河能做的事情,罗英玮也可以。两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不是因为性别而产生,而是生长环境和阅历所造成,陈江河刚遇到罗英玮时的抵触情绪并不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因为他觉得罗英玮是从大城市来的,不懂库鲁这个小县城,这种处理方式让观众觉得很舒服。
再说《沙尘暴》中那些有灰度的女性角色——刘盈盈和程春。
刘盈盈这个角色很复杂,刘三成的死与她有直接关系。但我们能简单地说“她是个坏人吗”?不能。因为剧集把她的人生悲剧一点点铺陈开来,她不是没有想过办法逃离和自救,也曾对生活有过美好的向往与期许,只是最终抵不过环境的恶意与命运的吞噬。
程春的人生则具悲剧色彩,她与小镇多名男性发生过关系,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活下来。在一个自然资源几近枯竭的小镇,她没有更多选择。剧里有这么一段看似闲笔,却意味深长的情节——陈江河曾在程春的小吃摊帮她赶走过捣乱的客人,几年后也是陈江河在一次扫黄打非中抓到了程春,这段剧情甚至没有什么台词,却让人直观感受到什么叫“命运弄人”。
观众能够看到带有灰度的女性角色是如何一步步被命运所吞噬的,这既让剧集的质感变得丰富,也切中了女性主义叙事的内核——没有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平视的理解。
让人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沙尘暴》直面了女性的欲望。
孙彩云这个角色很特别,有种鲜活真实的“活人感”。年轻时她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主动与丁宝元示好,并因此过上了“每天打麻将”的好日子。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后,她有了新的欲望——和作家关乔产生婚外感情,被撞破后直言“我总不能守活寡吧?”。
剧中很多一闪而过的女性角色,包括陈江河的师母王老师、王良的妈妈琴,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沙尘暴》在悬疑中的“她表达”这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勇敢者的游戏
为什么观众爱看悬疑类型剧?因为在重重反转与抽丝剥茧中,能够获得接连不断的观看爽感。但同样,伴随着市面上的优质悬疑剧越来越多,观众的爽感阈值也被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满足观众?或许有两个方向。
一种做法是顺着观众偏好走,去把原有的类型元素做到极致;另一种则是去开辟新路,走在观众的前面。相对而言,后者更冒险,而白夜剧场从去年全面升级以来,一直在试图为悬疑类型开辟更多新航道。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白夜剧场,或许“锐意创新”最恰如其分。我们发现从更名后的第一部作品《微暗之火》,到正在热播的《沙尘暴》,白夜剧场将“新”发挥到了极致,每一部剧集都做到了新内容新视角新表达。
在《微暗之火》出现之前,我们很难想象,悬疑这么硬核的类型,能够与诗歌这种轻盈的载体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拼贴,诗歌就是剧中推进情节最重要的元素与引子。
《新生》则更进一步,用10集的体量去讲了一个多重反转的人性故事,它采用了经典的暴风雪山庄叙事模式,多视角交织与真真假假的线索,让观众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奋值。
《边水往事》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偏好,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电子游戏中的“横版过关”。小白沈星从新手村开始一路闯关,经历了从小boss到大boss的异域冒险。
《雪迷宫》将生活流叙事与悬疑融合在一起,在剧外有效带动了东北地方美食的销量;《沙尘暴》则立足于西北,依托小镇狼人杀去呈现西北悬疑故事。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观众感觉到新鲜,对整个行业也有正向作用——大家不必去卷一根独木桥,而是去自己开辟新航道。
从地域视角来看,白夜剧场的悬疑版图从南向北一路扩容,不仅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与新鲜感,也在题材适配性和叙事完整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很多时候观众说某某悬疑剧出戏悬浮,不是它拍得不够好,而是考虑得不够细。地域背景没有与故事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只是简单地凑在一块。
但白夜剧场却不是这样。以《沙尘暴》为例,剧中角色的悲剧故事只能发生在这个西北小镇,就像角色关乔说得那样,小镇的资源被耗尽只剩下满目疮痍与被留下的人,所以刘盈盈和程春,才会用各自的办法挣扎着从小镇走出去。换个城市、换个地点,这样的故事都难以成立。
像白夜剧场这种部部有新意的尝试,也得到了市场与观众的认可——申奥导演的《新生》是2024年剧场悬疑剧点播集均最高的剧集、算导演的《边水往事》拿下豆瓣2024年度剧场悬疑剧最高评分。
网友总结的《2024三大悬疑剧场豆瓣评分》显示,白夜剧场是去年三个悬疑厂牌作品上新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厂牌,这证明白夜剧场在叙事上的创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更值得关注的是,《沙尘暴》在虎扑上获得9.8分高分认可的好成绩。与其他平台不同,虎扑网友更注重内容本身,而非演员号召力。有网友直言,在近期的悬疑剧混战中,《沙尘暴》无论是剧情还是质感都略胜一筹,更有人将它誉为“白夜剧场继《边水完事》后的又一神作。”
由此可见,无论好内容不分性别,无论哪种性别、偏好的观众都能从有创新性的好内容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观看体验。
做有温度的悬疑
短内容对整个剧集市场的冲击还在继续,而悬疑剧是最能体验长视频质感的内容类型之一,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以适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使得观众在消费长剧集产品时的需求更丰富,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目前的观众需求正处于从缺失性需求迈向成长性需求的过程中。
所谓缺失性需求,即基本需求,观众看剧的首要目的是获得消遣与放松;而成长性需求,也是心理需求,即由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
剥开表象看内核,白夜剧场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为悬疑第一厂牌,与创新有关,更与“温度”有关。
针对缺失性需求,也就是用户的基本刚需,白夜剧场以好内容为抓手,满足观众的最根本的需求。就像前文所说,白夜剧场从升级至今的八部作品,每一部质量都过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切口与表达,做到了“每部都有新鲜感”。
除了故事质量在线外,这八部作品也很有质感。在内容推进上不拖泥带水,不为了体量而体量,一切为故事服务;在镜头语言方面更讲究,有电影感,《沙尘暴》则被观众称赞“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从基本刚需角度来说观众看得过瘾,需求得到了满足。
成长性需求的满足则更复杂一点,它不是讲个好故事那么简单,而是要建立起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形成更多元而深度的连接。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让观众觉得“懂我”。
这就需要在硬核的悬疑类型中去加入更柔软更有温度的内容,比如更具备人文关怀的视角与展开方式,以白夜剧场为例,8部剧集的故事背景、戏剧冲突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关注到了那些被忽略的人与事,关注到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像《边水往事》被观众戏称“狠人图鉴”,但这些狠人并不扁平,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何以发展至此”的过程。虽然他们的经历观众不可能有过同样的体验,但情感上是共通的,相信很多人也从中看到了自己或生活中的他人,由此产生共鸣感。
而且这种关注与刻画是平视的,不是高高在上去审判的。就像《沙尘暴》中的女性悲剧一样,它不是简单地告诉观众“这里有人犯罪了”,而是引导观众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与俯视和审判相比,观众显然要更偏爱这种有温度有思考的视角。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白夜剧场对于青年创作者队伍的培养。
我们看到大量青年导演在白夜剧场挥洒自己的灵感与才华,《边水往事》的导演算、《沙尘暴》的谭嘉言都是代表人物。在主创配置上,他们往往会采取“老配新”的模式,富有经验的行业前辈与才华横溢的年轻力量搭档,这就保证了每部剧集有新鲜表达和特别视角的同时,品质感方面也有保证。
于白夜剧场而言,开年这股《沙尘暴》只是前奏。未来还有更多精彩好剧等待与观众见面
从作品的丰富性及主创阵容来看,悬疑第一厂牌的金字招牌实至名归,白夜剧场不仅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而且在带动着整个悬疑品类向着更精良、更质感的方向“卷”起来,期待未来更多社会派悬疑精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