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这才是成为合格父母的捷径
更新时间:2025-09-08 18:37 浏览量:3
女儿十三四岁,站在青春期的关口,我却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 “唠叨妈妈”—— 总想着把半辈子的经验教训塞进她脑子里,让她少走弯路,可她永远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会皱着眉说 “你根本不懂我”。
直到某天,我看着她倔强的背影突然愣住:她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带着少年人的莽撞,抗拒着父母的 “道理”,非要自己撞了南墙才肯回头。那一刻,史铁生的话突然涌上心头:“十几岁时不经意间射出的那颗子弹,十几年后正中了我的眉心。” 原来,我管的从来不是孩子,是内心那个没被好好理解过的、曾经的自己。
亲子关系大概是世上最矛盾的羁绊:明明彼此深爱,却总在互相伤害;父母拼尽全力想让孩子 “避坑”,孩子却偏要去 “踩雷”—— 这不是孩子 “不听话”,而是我们都在重复一场成长的循环。
为什么我们总对孩子那么严格?怕他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因为贪玩耽误学习,因为任性错过机会,因为不懂事让父母操心。我们把 “半辈子的教训” 掰开揉碎讲给孩子听,却忘了:当年的我们,也同样抗拒着父母的 “道理”。
就像我妈当年总逼我 “多做题、少看小说”,我偏要把小说藏在课本下偷偷看;如今我劝女儿 “别总刷短视频,多背单词”,她也会把手机藏进抽屉,假装在写作业。原来,父母的 “严格” 从来不是 “为了孩子好” 那么简单,而是藏着对 “过去自己” 的遗憾 —— 我们想通过孩子,弥补当年没做好的自己。
反观家里的老人,对孩子总是格外宽容:孩子打碎碗,老人会说 “没事,下次小心就好”;孩子考试考差,老人会说 “没关系,下次努力”。不是老人 “没原则”,而是他们早已在我们身上试过 “严格教育”—— 当年他们逼我们 “听话”,结果是争吵与隔阂,如今他们明白:有些弯路,孩子必须自己走;有些跟头,孩子必须自己摔。
就像我婆婆常说:“你当年非要远嫁,我拦着你哭,你还是走了;现在你女儿想自己安排周末,你又拦着,这不跟我当年一样吗?” 原来,老一辈的 “宽容”,是经历过 “控制” 的失败后,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遗憾:自己小时候缺陪伴,就想天天陪着孩子;自己小时候没穿过漂亮裙子,就给女儿买满衣柜的衣服;自己小时候因为成绩差被骂,就总怕孩子考不好 —— 这种 “补偿心理” 很美好,却容易走向极端:过度干预、过度保护、过度期望。
我曾经也是如此:女儿想自己整理书包,我嫌她慢,抢过来帮她装;女儿想参加学校的话剧社,我怕影响学习,替她拒绝。直到有次她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什么都要管我?我想自己做决定!”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的我特别想自己扎辫子,可我妈总说 “你扎不好,我来”;我想参加画画比赛,我妈说 “画画能当饭吃吗?不如多做两道题”。当年的我有多渴望 “被允许”,如今的女儿就有多渴望 “被放手”。
原来,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与童年自己的和解:当我们允许孩子 “自己整理书包”,其实是在弥补 “当年没机会自己扎辫子” 的遗憾;当我们支持孩子 “参加话剧社”,其实是在治愈 “当年没被允许画画” 的委屈。我们用当年渴望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给了他们成长的空间,也温柔地拥抱了那个曾经失落的自己。
有没有成为好父母的 “捷径”?答案其实很简单:“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这句话,能解开 80% 的育儿困惑。
女儿写作业磨蹭,我忍不住想吼她时,会突然想起:小时候我写作业慢,我妈总在旁边催 “你怎么这么笨”,那种紧张和委屈,我到现在都记得。于是我会深吸一口气,走过去问她:“是不是遇到难题了?需要妈妈帮你看看吗?”—— 比起 “吼叫”,当年的我更需要 “被理解”。
我曾想逼女儿报 “数学补习班”,因为她数学成绩不好。但我突然想起,当年我妈逼我报 “英语班”,我坐在教室里哭了整整一节课 —— 我根本不喜欢英语,只是怕妈妈失望。于是我问女儿:“你觉得数学哪里难?是想报补习班,还是妈妈陪你一起做题?” 她选了 “一起做题”,后来数学成绩反而慢慢提上来了 —— 比起 “强迫”,当年的我更需要 “被尊重选择”。
我们总对孩子提很多要求:“你要考进前 10 名”“你要多读书少玩手机”“你要听话懂事”。但不妨问问自己:童年的我,最需要的是 “考高分” 吗?不是,是 “被肯定”;最需要的是 “少玩” 吗?不是,是 “被允许放松”;最需要的是 “听话” 吗?不是,是 “被倾听”。
当我们把 “要求” 换成 “倾听”:“你这次考试有没有觉得进步的地方?”“你想玩多久手机?我们约定好时间好不好?”“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想跟妈妈说的?”—— 孩子反而会更愿意靠近我们,更愿意听我们的建议。
开学季,很多家长又陷入焦虑:“孩子成绩跟不上怎么办?”“别人都报了补习班,我们不报会不会落后?” 但其实,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 “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 “塑造完整的人”。
就像那段刷屏的话:“孩子只是做错题,又不是做错人;孩子只是榜上无名,又不是脚下无路。天赋过人,就上交国家;资质平庸,就承欢膝下。又不是十恶不赦,平安健康足矣。”
我们总怕孩子 “走弯路”,却忘了:弯路里也有风景,跌过的跟头会变成铠甲。当年的我们,不也是在一次次 “试错” 中长大的吗?如今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机会 —— 去经历,去感受,去成为他自己,而不是 “我们期望的样子”。
现在的我,不再逼女儿 “少看小说多做题”,而是会跟她聊 “你最近看的那本小说,主角最让你喜欢的地方是什么?”;不再替她安排周末,而是问她 “你周末想先写作业,还是先去公园玩?”。慢慢的,她愿意跟我分享学校的事了,写作业也不用我催了,甚至会主动说 “妈妈,我觉得数学有点难,我们一起看看吧”。
原来,最好的育儿不是 “控制”,而是 “看见”—— 看见孩子的需求,也看见自己童年的需求;最好的爱不是 “把他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 “允许他成为他自己”。
当你学会 “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你会发现:育儿不再是 “煎熬”,而是一场温柔的 “自我救赎”—— 你治愈了当年的自己,也照亮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