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首都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王晨曦:论校园戏剧的特色——以陕西地区校园戏剧为例

更新时间:2025-09-06 19:02  浏览量:2

【摘要】校园戏剧在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中占据重要着地位,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它通常具有多元的意义和效果。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元素。通过本土的创作方法将接地气的本土元素和高雅的艺术形式相融合,碰撞出了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校园戏剧。但陕西校园戏剧仍面对着诸多挑战,在挑战中寻求机遇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关键词】陕西;校园戏剧;特色;戏剧社团

一、陕西地区校园戏剧概况

校园戏剧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舞台戏剧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校园中的业余戏剧活动,即是由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所组成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我国的校园戏剧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话剧艺术诞生的摇篮,钱理群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三十年》中指出:“中国人演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戏剧普遍衰微后,校园戏剧却如一支奇葩在校园里蓬勃兴起。从最初学生自发组织的零星小剧团发展到颇具影响的“校园戏剧热”,校园戏剧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道路。

(一)陕西地区校园戏剧的发展情况

陕西地区的戏剧背靠陕西古老的戏种——秦腔,具有深厚且优秀的文化底蕴对新戏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而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也是这在新旧交替之际以及新思想的冲击之下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物。

陕西地区早期的校园戏剧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萌芽到兴盛阶段:最早起源于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成立的易俗社所开展的演剧活动。由于大部分参与者是同盟会会员,因此易俗社成立之初有宣传民主与革命思想的目的。它不仅是一个“背负着革新剧界的使命”的剧团, 也是西安教育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戏剧学校。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具有编辑部、评议部、训练部、学校部、招收少年学员。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在这一时期易俗社的演出活动由于没有被作为整个戏剧界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部分来看待,被看作是业余戏剧活动,因此被称为“文明戏”或“新戏”。在五四时期校园作为传播思想的主阵地,开始宣传解放思想。这一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及戏剧改良运动的推动下,这些学校演戏活动又被称作“话剧”或“爱美剧”。校园戏剧作为新思想传播的前沿地带,在当时西安的许多学校,如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都兴起了提倡民主、科学的校园戏剧活动。当时的一些新式中学、大学喜欢演出当时较有名气的陈大悲和丁西林等人的话剧,而一些新式小学则喜欢演出黎锦辉的歌剧《麻雀和小孩》与《葡萄仙子》等。随后,伴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在随之而来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影响下, 西安校园戏剧在思想内容上特别注重表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内容上呈现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潮流,有控诉封建思想,反帝思想等。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开始了“西京”建设,这大大改善了过去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所导致文化交流的闭塞情况,也是由于铁路的建设增强了人员的流动性,北方话剧开拓者张寒晖来到西安与陕西省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刘尚达一起创立了民众社。民众社所开展的话剧活动演出,提高了校园戏剧演出活动的水准,让西安地区的人民第二次看到了严格意义上的话剧。

陕西地区早期的校园戏剧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由盛转衰阶段:在1937至1938年间,由于外来戏剧社团的大量涌入,导致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出现了短暂的兴盛。但好景不长,1939年开始,许多高校南迁,也是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对文艺缺少重视,校园戏剧演出活动逐渐减少,且宣传教育功能大于艺术创作功能,整体艺术水准也在走下坡路。

陕西地区的早期校园戏剧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复兴阶段:恢复高考以后,各大高校开始成立校园戏剧社团,这增多了校园戏剧演出活动。在1985 年,陕西省文化厅和教育厅联合举办了“陕西省 1985 年学校剧创作评奖”活动,对当时校园戏剧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提高了西安校园戏剧原创剧目的艺术水平。

在21世纪以来,国家明确指出需要增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软实力。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发展,因此校园戏剧活动作为文化活动的一个分支,也形成了大河涨水小河满的现象。自千禧年以来,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各大高校竞相成立戏剧社团,比如在2006年就成立了三个高校戏剧社团,分别是渭南师范学院西岳剧社 、西安文理学院冯从吾剧社 、陕西师范大学夜歌剧社,2007年成立了两个戏剧社团,分别是西北大学小黑剧社和紫香槐话剧社,他们的先后出现,使得校园戏剧逐步走上正规化道路。除此之外,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作为陕西地区为数不多的以学习艺术为主的院校,他们将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推上了专业化道路。在原有的校园戏剧社团基础上,陕西开展了校园戏剧节,吸引着高校戏剧社团参加,将各大戏剧社团齐聚一堂,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为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陕西地区的校园戏剧已逐渐成熟,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剧社,比如西法大剧社、南山剧社、生如夏花剧社、西安交大剧团等等。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下,校园剧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内容上创新也要在形式上进行改良,要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将自身短板补齐。除此之外,校园戏剧社团的属性相对纯洁,因此也要保留自己的特性。剧场是一个集观赏思考和放松休息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共场所,它可以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给予人们一定的空间和思考。它在表达艺术创作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的身心得以从疲惫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得到短暂的舒适和休憩。校园是先进思想的发源之地,它不应当只停留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内,更应该走出去,去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认知。因此校园戏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应当保留其独特属性从校园走出去,走上更大的舞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辅助社会教育,做一些有实质性贡献的事情。

二、陕西校园戏剧的基本特征

(一)内容多以宣扬红色旋律为基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旋律萦绕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耳边,我们要时刻牢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得以迎来如今的太平盛世。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起点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校园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的媒介,也必须宣扬红色旋律,让我们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清晰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要时刻树立危机意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宏观意义上,红色校园戏剧是指蕴含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校园戏剧。在2019年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所演出的红色法治舞台剧《庄严的审判》就是一个典例。该剧讲述的是在1937年陕北公学所发生的一起枪杀案,被杀者是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而杀人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在这起案件中上演了一场“情”与“法”的较量。在国民党操控舆情和虎视眈眈下,陕甘宁边区政府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审理方法,对杀人犯进行公开处刑。用令人信服的手法打破了国民党宣扬陕甘宁边区封建割据的不实谣言。《庄严的审判》作为西北政法大学的校史剧,用再现历史的方法让更多的人看到西北政法大学深厚的法治信仰,也提高了校园戏剧的创作水准。该部以红色旋律为基调的法治舞台剧结合教育、审美、宣扬功能为一体,让我们扩大了对校园戏剧功能的视野,同时也重温了先辈们不徇私枉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该剧本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如何将对历史的考察转化为剧本语言以及扎实的写作功底。除此之外,还有西安音乐学院实验剧团所演出《战火青春》,它是依照抗战时期一代有志青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的史实,加以戏剧化改编而成的歌剧。以及。青海师范大学的《永怀之歌》它是基于“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矢志爱国、艰苦卓绝事迹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话剧。他们都为是宣扬红色旋律的校园戏剧,诸如此类的校园戏剧还有很多,每所高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致敬先辈,坚定立场弘扬红色事迹,时刻提醒莘莘学子如今的条件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纵观历史长河,越是起步较晚的艺术形式越容易接受新事物,传统戏剧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者希望保留历史所遗留给他们的那份珍贵,因此也比较难以改变。而校园戏剧起源较晚,本就是出现于教会学校,在最开始其宣扬、教育意义就大于审美意义,因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校园戏剧不仅可以改编现代故事还可以改编经典戏曲,融合古典服化道。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改编的《牡丹亭》就是将戏曲改编为话剧的一个例子。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成立于2005年,改编了很多经典的戏剧,先后演出过《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茶馆》等优秀剧目。该剧社于2013 年 11 月 1 日晚,在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西北政法大学分赛场的演出在西北政法大学北校区大礼堂演出了话剧《牡丹亭》。 由于现代白话文十分难以表述出原剧本台词中的古典韵味,于是采用了文言文旁白的形式,使得整体效果得以提升。在校园戏剧中一切为表演效果所服务,可以灵活应变,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融合多种元素。

情感表达通常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环境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经过层层叠加,最终使观众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在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2015年举行的公演中《汉吏张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汉吏张汤》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大臣张汤从一介书生逐步走上汉朝刑罚最高级别的长官,他一生为官清廉,却难以控制命运的走向。他用刑严酷、铁面无私,也正中武帝的喜好,历经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以牺牲告终。整场话剧通过时间顺序记录了张汤的一生,分别是“结识”“召见”“身死”和“留名”四幕。话剧通过对塑造张汤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在剧中中张汤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古代儒家学识分子,拼搏努力的他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实现自身理想价值,于是他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刻苦努力追求卓越,后在小妾及其同僚赵禹和武安侯的帮助和鼓励下终于得到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但其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性格给自己招惹麻烦,最终遭人构陷变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剧中还从侧面展现了张汤作为古代政客忠孝难以两全的现实遭遇。直到最后,当张母为失去爱子而心力交瘁痛不欲生时,张汤的魂魄生动的刻画了他对母亲的牵挂与愧疚,孝子的形象被演员表现得淋漓尽致。赤诚的孝心感人至深,深深打动了观众,引起了强烈共鸣。《汉吏张汤》也是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历史题材校园戏剧,它从选材上就体现出主要是描写人物以及其平生经历的一部戏剧,全面展示出了对人性的肯定,它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法治思想。

三、陕西地区校园戏剧的剧本文学

(一)地域特色

1、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

陕西地区具有着分化差异较大的地域特色。陕南地区汉中安康一代具有倾向于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而在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一代却有着别具一格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陕西地区校园戏剧的内容呈现。在南山话剧社所排演的春光话剧四部曲之《田小娥》中就展现了非常多的陕西地域特色。田小娥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位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南山剧社所排演的这场话剧总共分为九幕,讲述了田小娥用自己身体进行了三次反抗。在郭举人家受到非人对待时,他看到给她带来生的希望的黑娃,并通过身体的接触让黑娃爱上她,来到白鹿村。但黑娃不久后便被通缉,田小娥为了给黑娃脱罪只好献身鹿子霖,这是田小娥第二次突破封建礼教,只为他的丈夫。第三次田小娥利用自己的身体将白孝文引向深渊,完成了她对白家的报复。整部剧采用了陕西关中方言,将这发生于白鹿原的故事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引人入胜。在中间田小娥勾引白孝文时还出现了秦腔戏,使其地域特色更加明显,剧情也变得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还有陕西地区特有的窑洞和炕,处处展现出陕西的独特风土民俗,也让这部剧得到更好的观演效果。

2、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创新结合

校园戏剧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与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传承历史文化,还能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校园戏剧可以通过历史传承来启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演绎历史经典剧目,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价值观以及其思想内涵。这些经典剧目通过现代编排和表演手法的创新,可以使观众在欣赏对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其次,校园戏剧可以与现代社会结合,传递当代价值观和社会问题。剧作家和导演可以对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将这些话题融入戏剧,引发共鸣和思考。现代的舞台设计、灯光效果和音乐配合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为校园戏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创造出了更加逼真、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

(二)剧本文学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校园戏剧通常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使得校园戏剧能够既展现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又保留了一定的浪漫情感和想象力。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和人物,校园戏剧常常通过展现学生们的生活、成长和面临的挑战,反映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浪漫主义则注重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梦想和追求,给人以希望和激励。通过结合这两种风格,校园戏剧可以更好地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共鸣,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这种结合也符合校园生活的特点,既有现实的学业压力和社交问题,又有年轻人的憧憬和爱情故事。正是因为这种结合,校园戏剧常常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和社会背景,让观众在欢笑和泪水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2、校史剧的出现

校史剧是以学校历史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现学校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有助于:(1)传承文化:校史剧是对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观的一种传承和展示,有助于让师生深刻了解学校的过去和发展历程,增强学校凝聚力和认同感。(2)激发热情:校史剧可以激发师生对学校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3)提升审美素养:通过校史剧的排演和观赏,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促进教育教学:校史剧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通过表演形式向师生传递知识、启发思考和培养情操。

在西安交大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 忆西迁年华》(简称:《向西而歌》)中就体现出了以上特点。《向西而歌——追 忆西迁年华》讲述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三代交大人从上海迁至西安,为建设祖国西北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向西而歌》全剧共分为“欢迎仪式 ”“实验课”“冬至送饺子”“打井失败 ”“回忆”“桂花送钢笔 ”“抢救草棚礼堂 ”“反迁浪潮 ”“西迁争辩 ”“情定大西北”十场。通过板块式结构,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的铺展开来,有头有尾地呈现在舞台上。《向西而歌》通过演剧的形式将西迁精神展现在新时代的学生眼中,激发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动人的表演使交大的莘莘学子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向西而歌》的舞美设计主要包括布景的设计、灯光的设计和人物造型的设计,布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LED 屏幕上显示的写实影像。在《向西而歌》中,演员们卖力地演出,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与一致认可,表演的成功也得益于舞台灯光与美术的设计感。优秀的舞台演出效果使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得以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观演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深切体会。“西迁精神”其实质核心就是“爱国精神”。同时将学习和践行交大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为传播目标。通过表演形式向师生传递知识、启发思考和培养情操。

四、陕西地区校园戏剧所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一)缺乏原创性与创新性

综合类院校的校园戏剧多以丰富课余生活为主缺少原创剧本,通常在剧本选择上,很多校园戏剧会选择经典剧目或者翻拍现成的剧本,比如《恋爱的犀牛》《马锡五断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暗恋桃花源》《雷雨》等等,导致作品缺乏新意。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剧本,探索新题材,挖掘当代社会话题,让剧本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个性化。在演出形式上,传统的舞台表演方式可能已经无法吸引现代学生的注意。可以尝试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加舞台效果创造更具冲击力的视觉表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剧场的修缮,引进先进设备,比如升降舞台、全息影像技术等等,为表演效果打造出更多可能。在视觉艺术上,校园戏剧可以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注重视觉艺术效果,提升整体观赏性。在跨界合作上,可以邀请其他学校其他专业领域的学生参与,如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进行跨界合作,创造出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戏剧作品,使校园戏剧成为全校师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舞台和机会。

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冲击固然给校园戏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外来因素看,在休闲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变得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观看一部好的作品和思考它所带来的问题;从自身原因来看,校园戏剧相对单纯,缺乏趣味性。在这一点上要平衡取舍,因为校园戏剧需要自我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但不能抛弃校园这个较为单纯的环境不能过于迎合他人的喜好,因为校园戏剧本就是一门艺术,是一个让人独立思考的地方,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会失去自己原本的底色。因此在面对商业化和娱乐化冲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校园戏剧它最初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宣扬先进思想、在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于寓教于乐......如果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校园戏剧能作为一片净土,给我们空间让我们学会思考,给疲惫的身心一个调整恢复的地方,从而得以平衡。这才是校园戏剧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缺少展示平台,不受校方重视

陕西专业表演类院校十分稀少,综合类大学通常缺乏对校园戏剧的重视,校园戏剧社团大多数由学生自发成立,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舞台剧作为一门多元化的艺术,它所需要的教师团队也是多元的,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及音效等多个方面。由于综合类院校本来就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加之戏剧社团多是由学生自发成立,所以通常不受学校重视。面对这一难题,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与专业院校学生共同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专业知识能力,做好记录,开创社交软件及时更新并记录,为一代又一代学弟学妹提供借鉴价值。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校申请相关经费或对外演出积攒经费。

(四)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不平衡

校园戏剧在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之间进行平衡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因为校园戏剧既要传达有益的教育信息,又要吸引观众的审美感受。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难以平衡,主要原因其一是教育内容单一,有时候教育功能会占据戏剧的主导地位,导致审美功能受到忽视,剧情过于注重教育意义而显得呆板。其二是有时对审美诉求被过分追求,有些校园戏剧为了追求美学表现或者吸引观众,可能会牺牲教育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这两种情况使得校园戏剧在教育和审美功能上难以平衡,面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整合教育与审美元素、培养创意思维、加强导演和编剧的培训的方法来加以调整。整合教育与审美元素: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角色、情节和场景,将教育内容自然融入戏剧中,使之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 培养创意思维:鼓励创作者和演员在校园戏剧中展现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作出更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加强导演和编剧的培训:培训校园戏剧的导演和编剧,让他们了解如何平衡教育和审美的需要,从而创作出富有内涵且具有观赏性的作品。

通过在校园戏剧的制作过程中注重教育与审美功能的平衡,可以创作出既有启发意义又具有观赏性的优质作品,从而为观众提供全面而丰富的戏剧观影体验。

结语

校园戏剧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培养情操提升审美素养的主要艺术形式,具有传播思想、寓教于乐、提升视野、增强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陕西地区的校园艺术中,汲取吸收了很多陕西当地的独特元素符号,通过戏剧的形式将其表现演绎出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和效果。但陕西校园戏剧在发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还有许多障碍需要逾越。但我相信,陕西校园戏剧在众多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带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杀出重围,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世智.西安校园戏剧发展历程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1):76-86.DOI: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1.01.008.

[2] 王庆阳.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2020.DOI:10.27441/d.cnki.gyzdu.2020.000237.

[3] 江欣.校园戏剧发展路径探索[J].喜剧世界(上半月),2023,(12):81-83.

[4] 林舒琪.以史为鉴,融法于戏——评南山剧社的校史剧《庄严的审判》[J].艺术评鉴,2021,(05):147-150.

[5] 郑植.鲜活、生动的性格化创造——评新时代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的表演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23,(06):134-136.

[6] 黄世智.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兼及《牡丹亭》的改编[J].戏剧之家,2016,(01):5-8.

[7] 杨静.张汤:廉吏酷吏的人生起伏[J].人民公仆,2014,(10):58-62.

[8] 薛如伶,时曙晖.火红的高粱与扑火的飞蛾——戴凤莲与田小娥形象比较[J].名作欣赏,2023,(32):127-129+169.

[9] 朱晴.论《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与反叛意识[J].普洱学院学报,2024,40(01):98-100.

[10] 郭睿琪.简评西安交大剧团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J].今古文创,2022,(04):99-101.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04.031.

[11] 张鹏鹏.评南山剧社演出的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J].戏剧之家,2018,(12):21-22.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