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首都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回望中的深情礼赞——观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

更新时间:2025-07-16 01:07  浏览量:1

作为内蒙古人,我们如今在剧场、在社区、在高铁车厢、在深入乡村牧区的舞台车亦或各种媒体上欣赏到乌兰牧骑队伍的精彩演出,可谓司空见惯。但六十年前,三支各由十余人组成的乌兰牧骑代表队先后走遍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历时7个半月,总行程10万多公里,演出600余场,宣讲30多场,观众达百万人次……这个历史事件在内蒙古乌兰牧骑的发展史上不可谓不壮观。

当眼下更多观众看到活跃在内蒙古大地的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一支支阵容齐整、素质过硬、设备先进、服饰华美……我们是否想象得到,六十年前的乌兰牧骑演出又是怎样的情形?

在纪念乌兰牧骑第一次全国巡演60周年到来之际,遥望来时路,我们需要一个凝重的回首。由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联合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倾力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便在时空的艺术闪回中,承担起引领我们回眸这段历史的神圣职责。

《乌兰牧骑》一剧以倒序的表现手法,讲述了蒙古族小伙额尔登作为一名马头琴手在随乌兰牧骑进行全国巡演的过程中,由起初性格不羁与队伍格格不入,到亲历演出中与队长队员、与当地群众之间种种难忘过程,渐渐领悟父辈的深沉期许与乌兰牧骑“为人民而歌”的崇高使命,最终接过象征乌兰牧骑精神的大旗、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优秀乌兰牧骑队员的感人故事。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与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这两个有着悠久建团史和极为丰富创排演出经验、曾培养了诸多著名蒙古族艺术家的联合出品单位,不仅拥有深厚的乌兰牧骑文化底蕴,同时深谙当代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观看,而是渴望进入故事、成为戏剧叙事一部分的观剧期待。因此,《乌兰牧骑》一剧突破性地选取沉浸式这一当代先锋艺术手法,大胆实现回顾并展示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这段光辉历史的当代转译。当乌兰牧骑巡演的亲历者——额尔登老人(剧中人)与当代年轻人(剧中人)意味深长的对话在剧场外的照片墙前响起,当列车员富于年代感的热情引导出现在观众身边,当候车室里特有的木条长凳、沉重简陋的帆布行李包、呼啸的绿皮火车渐次映入观众的眼帘,我们仿佛已随历史深处乌兰牧骑队员巡演的足迹从呼和浩特火车站悄然延展——观众蓦然发现,在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的演出空间里,自己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与那些背负着文艺火种的身影同行的牧人、旅客……这便是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带给观众最为新奇的体验与莫大吸引。

在《乌兰牧骑》一剧的沉浸式剧场中,演出空间被巧妙构建为多个流动场景。观众可追随乌兰牧骑巡演队伍的足迹,或驻足于城市剧场与额尔登差点被烧毁的马头琴一起惊心动魄,或闲坐江南水乡街市的长凳观看《茉莉花》与羊皮鼓表演同台的和谐一幕,或卷入他们顶风冒雨穿行泥泞险阻的艰难跋涉之中……当观众不觉随剧中乌兰牧骑队员站在聚光灯下真实体验演员在台上的感受时,他们也奇妙地融入演出本身。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在这个时空里浑然一体,60年前草原文艺轻骑兵在祖国大江南北流动巡演的真实情形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立体呈现。

自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诞生以来,这支承载了党和国家深沉期待与瞩目、承担了“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艺术”特殊任务的文艺队伍,在近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保持草原山丹的昂扬热情、以蒙古马的吃苦耐劳活跃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北疆大地,为基层农牧民送去精神食粮,用最质朴的方式关怀着草原上每一个牧民。

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带着简易的乐器、道具,顶风冒雪为牧民送去演出,幕天席地,处处为舞台。乌兰牧骑的核心魅力与精神实质,恰恰在于其与草原生活、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该剧集中展现的主人公额尔登与队长巴图的几次冲突、乌兰牧骑队员与恶劣环境的积极抗争,额尔登个人思想境界的突破升华,所有矛盾的化解,都坚实地落在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这块最为厚重的基石上。一代代乌兰牧骑人滚烫的情怀与崇高的信念在戏剧矛盾的托举下,实现了生动展现与深刻诠释。

“沉浸式不是目的,是手段。”“我们想让尘封的历史档案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当代艺术,让观众真正理解乌兰牧骑对人民的承诺。” 制作人、导演乔轲的一番话道出了主创创作团队的初衷,也彰显了新时期乌兰牧骑年轻艺术家的灼灼初心。正如其所言,《乌兰牧骑》的沉浸式表现手段不曾掩盖这段历史的光芒,也未曾辜负乌兰牧骑承载的精神旗帜。由北向南的列车上那悠扬的手风琴声音,暴风雨夜的穿梭跋涉与山路抢修,雪域高原上冒着生命危险的奋力坚持,这些巡演路上的情节并非空泛的戏剧符号展示,而是由真实历史提炼及演员诚挚质朴的表演传递而来。因此,它们才能成为让观众动容落泪的情感催化剂,进而理解乌兰牧骑对人民的承诺这句话的深邃内涵。

剧中最令人心灵一震的段落恰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巡演圆满结束后,工作宗旨与人生信仰得以悄然升华的额尔登神圣地接过父亲手中旗帜,两代乌兰牧骑人完成了“传旗”这一动作的现实交接与精神传承。当年的历史情境和今日观众的目光在这个剧情环节悄然连接。那一刻时空的裂痕被戏剧艺术的纽带缝合,乌兰牧骑精神在无声中完成神圣的传承,而该剧宏大主旨的传递就这样巧妙融入观众沉浸的真实体验之中,圆满实现了艺术的至高表达;那一刻,无论剧目的创排制作团队还是在场观众,都在历史的回望中完成了对老一辈乌兰牧骑人的深情礼赞。

《乌兰牧骑》一剧创新性地将沉浸式戏剧与乌兰牧骑精神进行融合实践,有力彰显了新时期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创作的强大生命力与鲜明的时代性。这支萌发于草原深处的红色文艺队伍,在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浸润下,早已不止步于对观众感官新奇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带领观众去理解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血脉,重新审视认识乌兰牧骑始终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永恒的密切联系。从这个角度讲,《乌兰牧骑》一剧创排的真正意义远超舞台之限。它如骏马勇敢踏上草原新路——证明主旋律艺术完全可以摆脱生硬外壳,以全新的呈现手法和鲜活的感染力穿透人心。

当60年前乌兰牧骑队员的嘹亮歌声在虚实交融的舞台上响起,当走出青涩蜕变为成熟队员的额尔登饱含深情接过父亲手中那面鲜红的乌兰牧骑大旗,当现代观众与这段红色历史在咫尺间目光交汇,《乌兰牧骑》一剧的探索精神已如星辰般清晰可见。这条路恰如马背上的乌兰牧骑走过的万里行程,艰难且必要。愿未来更多的、全新的艺术创作如《乌兰牧骑》一剧般真诚,让乌兰牧骑这支草原文艺轻骑兵的足迹,持续焕发时代之光,辉映北疆文化的亮丽星空。

保护非遗,从关注我们开始!

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